笔趣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377 拍独立电影?(1)

    第367章便利亭是一座海中冰山

    曹志强的话,让项东方深以为然。

    “我明白了,社长的意思是驱之以利,既通过让大家承包这种便利亭,来给那些不事生产的职工谋一个收入更高的新差事,从而让三产职工这潭死水重新活起来?”

    “没错。”曹志强呵呵一笑,“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
    项东方叹口气:“真是为难您了,为了给广大职工谋福利,竟然想出这种主意。”

    一听项东方这话,曹志强就知道对方误会了,以为自己是为了给职工谋福利,才绞尽脑汁想出这个点子。

    其实真不是。

    曹志强是先想到便利亭这个主意,想要填补便利店这个空白,进而为自己谋财,顺便才想到用机械厂的三产职工充任便利店的职工,完成三产职工的转型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在这个年月,公有制经济还是占绝对优势,私人经济并没放开。

    也不能说私人经济没放开,毕竟个体户也算私人经济,这个时期是允许个体户经营的。

    但个体户的雇佣人数跟经营规模严格受限,注定了买卖做不大,不可能做这种连锁便利店一样的生意。

    好比李有福,他在被曹志强收编之前,其实力已经是一个大型的区域批发商了,但还是只能顶着一个个体户的名义,偷偷摸摸的做批发事业。

    原因就是国家现在没有开放私人经济,私人最多只能干个体户,无法开办规模更大的私人公司。

    现在国内所有的公司,不是国有就是集体,要么就是合资,包括中外合资,集体跟个人合资等等,反正就是没有一家私人性质的公司。

    公司就是招牌,没有公司的名义,你就没有资格去做正经买卖。

    好比曹志强现在要做的书报亭性质的便利亭连锁,规模这么大,目前只能是国企性质的单位来推行,否则就是违规违法。

    然后呢,曹志强有钱有项目,但缺人缺招牌,而红光机械厂,恰恰填补了人手跟招牌这些空缺。

    实际上,按照原先的规划,曹志强是想继续招募广大个体户,来承包这些便利亭的,这样一来还能先卖一波便利亭,收一笔加盟费。

    但后来他发现,那些半路收编的个体户啊,其实不太靠谱,至少目前看来不太靠谱。

    最大的问题,就是那些个体户懒散惯了,对私人利益看的很重,很难服从统一领导。

    红光机械厂的三产职工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样,三产职工好歹也是工厂正式职工,哪怕后来懒散了,但骨子里的组织性纪律性还是有的,用厂规来约束这些人,比约束那些个体户更容易些。

    但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。

    毕竟个体户虽然自由惯了,但只要给他们把利害说清楚,他们未必不会接受统一领导。

    真正的原因,是曹志强想要通过这件事,把机械厂的三产职工转型也一起做了,减轻机械厂的财政包袱。

    只要曹志强做成了这件事,那他于机械厂就是有大功之人。

    尤其是广大的三产职工,他们只要通过便利亭这个项目,得到了真正的好处,那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,就会自发用户曹志强这个始作俑者。

    红光机械厂的干部职工中,三产人员才是占绝对多数,而红光机械厂作为一个国有企业,在这个时期,拥有广大职工的拥戴,某些时候比领导任命还管用。

    换言之,曹志强只要获得工厂占绝对多数职工的拥戴,那让他当书记恐怕不行,但当上新厂长的话,并非不可能。

    一旦曹志强当上红光机械厂的新厂长,那他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。

    这么说吧,在李厂长等人眼里,红光机械厂是一个沉重的包袱,舍不得丢,却又保不住。

    但在曹志强眼里,红光机械厂是一个妥妥的优质资产,有机会成为一个国有企业的厂长,完全控制一个国企,在这个时期来讲,那好处不是一般的多。

    而且,不管承认与否,曹志强现在已经跟红光机械厂深度绑定了。

    红光出版社也好,华夏音像公司也罢,从根本上说,都是依托红光机械厂的。

    一旦红光机械厂没了,红光出版社也好,华夏音像公司也罢,都成了无根之萍,要重新被某些不知道哪来的单位跟个人去瓜分,而这,是曹志强绝对不能容忍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明白了这一点,所以此时的曹志强,对于改造红光机械厂的事情呢,比李厂长还上心。

    可以这么说,哪怕李厂长反悔了,不让曹志强当厂长,曹志强也要保住红光机械厂。

    毕竟保住红光机械厂,就是保住红光出版社跟华夏音像公司,就是保住了曹志强的基本盘。

    红光出版社是红光机械厂的全资下属单位,只是被以优惠的条件承包给曹志强而已。

    一旦红光出版社没了,那个承包合同自然就作废了,曹志强大概率不可能继续在出版社里一言九鼎,自然也不可能再在出版社里搞那种对他本人特别优惠的分成稿费了。

    曹志强现在的财富怎么来的?大部分都是靠分成稿费来的。

    一旦不能分成稿费了,那曹志强等于少了一个巨大的财源。

    同样道理,华夏音像公司呢,是一个国企性质的合资公司,红光机械厂占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,曹志强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。

    只要红光机械厂还是李厂长说了算,李厂长还各种照顾曹志强,那华夏音像公司就等于是曹志强个人的。

    可一旦红光机械厂没了,那属于红光机械厂的股份,估计就要被其他单位接收,到时候还会不会继续让曹志强当一把手,那就不好说了。

    所以啊,哪怕为了出版社跟音像公司这两个下金蛋的鹅,曹志强也不能放弃红光机械厂。

    就好比现在,哪怕按照原先的承包合同,曹志强承包的红光出版社,没有义务给机械厂上缴大批定额之外的收入,但为了补贴机械厂广大职工的工资,红光出版社还是以借款的形式,从出版社的公账里,拨出一部分资金给机械厂,用来给机械厂的工人补贴工资。

    毕竟从六月份开始,政府只给机械厂一半的财政补贴,这部分补贴主要是针对工人工资的,如果没有出版社的补贴,补齐那另一半,那机械厂的大部分职工都会不满。

    好在补贴工人工资的部分不算多,这个月才二十多万,对于现在动辄进账上百万的红光出版社来说,只是毛毛雨。

    之所以只有这么少的补贴,这主要也是因为曹志强的所谓补贴,只是给工人补上缺失的薪水。

    至于工厂生产的其他生产资料,比如生产所需的电费、水费、原材料等费用,其实不用曹志强出钱,那都是赊账的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的机械厂等单位,依旧还是计划经济,所有的生产都是按照计划来。

    所以像水电费,还有工人服装、伙食费以及钢锭等生产资料,都是可以不给钱,向上面打申请,凭条要,然后上面统一调拨的。

    等机械厂完成了生产计划,上面自然也会根据你完成的情况,来决定是不是给你奖励。

    换言之,整个生产过程中,像红光机械厂这种国企,本身是很难截留多少利润的,他们只是整个生产环节的一部分,只需要按计划生产,其他像调拨原材料、调拨水电,还有之后的产品销售,都不需要他们操心。

    反倒是三产,里面有很多截留利润的操作,这也是为何很多小工厂也五脏俱全的原因,实在是办三产好处太多了。

    但都办三产,时间一长,就会形成巨大的财政包袱,而国企的性质,决定了政府不能不管职工,所以一旦这个工厂的利润不足,政府为了养活职工,只能不断拿财政补贴工厂,逐步形成恶性循环。

    实际上在八十年代初,国内已经有很多工厂陷入这种入不敷出的窘境,导致这些国企工厂所在的政府,都都为了这些工厂而掏空了当地财政。

    也正因为这些原因,后来才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改革,比如双轨制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实行双轨制后,企业不再只是提线木偶,只能按计划生产,而是做够计划的,还可以在计划外,额外生产一部分产品,然后自主拿到市场上,以市场价销售,赚取必要的利润。

    这种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,是工厂自己说了算的,但也需要有工厂批条才行。